精益求“经”,为党旗增辉|经济学院师生风采展第十五期:周娟丽老师专访

作者:经济学院发布时间:2024-11-20浏览次数:23

教师这一崇高而伟大的职业,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和希望。他们像一直永不熄灭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周娟丽老师则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信工学子的心田。

教书育人,乐在其中

周老师自幼在家中兄长学习英语的浓厚氛围感染下,逐渐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之受中学老师的影响,于是便萌生了成为一名教师的愿望。在读研期间,周老师偶然在拜访导师的时候,看见洒落满地的翻译工具书,内心深受震撼,导师身上的兢兢业业和负责加深了周娟丽老师年少时对教育行业的崇拜。在她看来,向学生们教授自己喜欢的东西无疑是一件极富意义的事情,在这过程中不仅能够传递正能量,还能不断地学习、钻研专业领域的知识,实现“一举多得”。

传道授业,桃李芬芳

周娟丽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她循循善诱,耐心解答学生的疑惑,与学生们相互配合;在课下,她关心学生的生活,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闲暇时刻和学生们一起参加校园活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每个学生都是立体而多面的,她提倡教师应从多个维度看待学生,扩展学习关于教育中的心理学,不断精进自身素质,同时多多倾听学生的需求,有助于建立更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实施效率。作为教师,在看到学生取得学业或是工作上的成就,那份心情是复杂而深刻的,它包含了骄傲、欣慰、激动,甚至还有几分怀念和感慨,如此的“百感交集”也源自于对自己教育工作的肯定。

知行合一,教学相长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的作用愈加重要。即使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仍无法完全替代教师的角色。周娟丽老师作为高等教育的践行者,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她相信师生之间的真实直接的互动在未来也是AI无法接替的,也许教师的作用会逐渐向管理方向倾斜。另外,周老师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提出了“将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的建议,通过制定学习规划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把握未知、做好当下”,有效避免临时抱佛脚和拖延症。对于相对不够自律的学生而言,寻找学习伙伴、互相监督,能够帮助彼此克服懒惰,促进共同进步。

教育学实际上是一种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学,二者相互依存。周老师强调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可能也会激发老师的思维,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周娟丽老师曾获得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社团指导老师称号,“外研社国才杯 理解当代中国”浙江省铜奖一项,主持校级院级课题两项,中美横向课题一项。她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用渊博的知识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身为知识传播的引领者,周娟丽老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信工的莘莘学子铺就了一条通往未来梦想的道途,她的行动亦诠释了何为“润物无声”,何为“蜡炬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