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经”,为党旗增辉|经济学院师生风采展第十三期:张彩玲老师专访

作者:赖嘉盈发布时间:2024-10-28浏览次数:74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会思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常用批判分析与质问来审视自己,时刻省察自己,不断向外看,向内求,向前走,找到自己的定位寻求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获得内心灵魂满足。有这样一位良师,她曾主持过区社科联及校级教改、思政等多项科研项目,指导过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国家一等奖、省级金融创新比赛二等奖等奖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彩玲老师的故事,开展一场关于她的心灵之旅。

不必纠结于当下,也不必担忧未来。

在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当下,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正逐步被新兴的学习方式所补充。张老师认为,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精神支柱,教师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和疑惑的解答。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引领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枯燥和发呆,张老师不断探索如何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如何激活课堂氛围,保持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鼓励学生有任何问题无论学科学课外都可以随时询问,给学生一些情绪价值,包括在课堂上的时候,会及时提醒走神的学生,并把题目再重复一遍。张老师拥抱变化,不断自我调整,并且坚信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

自洽而内求,达观而内省

欲成大事,须有笃实。工作中张老师奉行踏踏实实的准则,无论是在科研上还是在教学上做到不偷懒不浮夸,在自己的领域里沉下心来,踏实深耕,直至获得真才实学。在课堂上和学生交互时,张老师对自己要求会偏高,她提醒学生们,不要轻易说不知道,她坚信,通过自己的耐心的引导和持续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和鼓励。张老师对自己技能要求也不断提高,例如PPT制作,张老师会从网上找一些跟课程相关的小视频活跃课堂的形式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在指导学生竞赛时也会加入一些前沿方向的内容。不断反思自己,接纳自己,提升自己,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自我一致性和内在的和谐。

打破自我边界,探索更大世界

一张白纸上画一个黑点,你会是聚焦于那一个黑点,还是能关注到旁边那一大片空白呢?生活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如果一直盯着那个黑点,就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维中;只有将目光从黑点上移开,才会发现更大的世界。有社会企业与教师双重经验的张老师在课堂上会准备比较前沿的数据,甚至一周前的政策内容,还会布置一些关于当下时事的作业,做到不闭门造车。她强调,课堂上的提问并非为了追求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激发思考,她鼓励学生们在变化中探索,得出自己的新结论。她认为,学习的本质不在于简单地复述书本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们的深层思考。有时,正是我们对自己的限制阻碍了我们的进步。我们可能会自我设限,认为自己只能做到某种程度,不敢去尝试和突破。这样的自我设限,最终可能会将我们牢牢束缚在舒适区内。然而,一旦我们打开心灵的窗户,让光芒照进来,打破那些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自我设限,我们就能发现无限的可能性,拥抱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