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9--23日,在学院党委的组织安排下,一行40余名党员教师和民主党派人士,从杭州奔赴贵州遵义市,先后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瞻仰了红军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拜谒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游历了娄山关战斗遗址。进行了党史专题学习,接受了现场教育。
在茅台渡口我们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四渡赤水河,领略毛主席用兵如神实现红军长征途中从被动到主动的战略指挥传奇;从苟坝会议纪念馆出发,我们追寻伟人足迹,走过了毛主席手提马灯照亮中国的那条小道,抵达周恩来总理当年的住所“长五间”。中华大地青山不改白云依旧,我党历史上那次惊心动魄扭转乾坤的会谈,在每位参加学习的党员教师心中反复上演,让我们明白那次会晤,是我党历史的伟大转折,从此走向辉煌。
在红军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入党誓词早已熟悉,但这一次宣誓却字字入心,“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当我们跟着党委彭书记一字一句说出这些文字时,彷佛是把革命先烈手中的红旗扛了过来,是在告慰他们:“当今盛世,如你所愿”;也是告诉他们:共产主义事业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事业,我辈定不负使命,履行属于自己的时代职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循着毛主席的《忆秦娥》,我们来了娄山关战斗遗址。娄山关位于贵州遵义北60公里处大娄山的最高峰上,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娄山关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沿着山峰之间狭窄的通道一步步拾阶而上,经过山顶的战壕与掩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终于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表述,而成为金戈铁马岁月里的勇敢、豪迈与悲壮。长空桥横跨小尖山两座山峰间的峡谷,索桥两侧红旗猎猎迎风招展,诉说着当年战斗的雄浑壮阔。“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世间能写出如此浪漫恢宏的战地诗篇的,应该只有主席了吧。“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吟诗作赋的文人大抵没有如此心胸,能容得下这万里河山;而一生戎马的将军,又鲜有如此斐然文采,把英雄气概诉诸笔端。走过娄山关战斗遗址时,最后看到的是一片柳杉林。柳杉株株挺拔,排列有序,像极了一排排随时待命的红军战士,腰杆笔直,纪律严明,只待冲锋的号角响起,便毫不迟疑奋勇向前,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这柳杉林,是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更象征了当代共产党人以先烈为榜样,随时准备为党的事业奉献一切的信仰与决心。
正所谓“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次遵义之行,对每一位共产党员来说,都是淬炼党性修养的红色之行,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铸魂之行,是重温初心使命的追根之行。100年前,面临民族危难,革命先烈挺身而出,用鲜血保卫了中华民族,带领人民建设了新中国;今天,面临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我辈亦当向先辈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的事业殚精竭虑无私贡献。”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他们是中华锦绣河山的建设者,是民族辉煌历史的谱写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忆否”,唯共产党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